今天是:

行業資訊JiShuZiLiao

專注於茶油工程裝備 :13910572296 尊龍凱時恭迎您的來電 !

國家糧食局關於印發《糧油加工業 “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通知

作者 :尊龍凱時  來源 :本站  發表時間 :2017-1-4   瀏覽 :

各省 、自治區 、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糧食局,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 、中糧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

為深入推進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落實《糧食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發改糧食〔2016〕2178號),加快發展糧食產業經濟 ,增加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 ,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我局製定了《糧油加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現印發給你們 ,請認真組織實施 。

各省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根據本規劃要求 ,結合各自實際 ,做好規劃的落實工作 。加強全社會糧油加工業指導和服務 ,積極做好與發展改革 、財政等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並爭取支持 。糧食主產區要研究製訂本地區糧油加工業發展規劃(或指導意見) ,明確目標 、任務和措施,積極做好綠色優質糧食產品加工及主食產業化 、節糧節能技術改造升級 、糧食產後服務工程 、副產物綜合利用 、產業集聚區 、食品安全檢測能力建設等重點項目的前期準備 ,確保項目建設與規劃的有效銜接 。

規劃實施中出現的新情況 、新問題請及時報送我局倉儲與科技司 。我局將對各地和各有關單位落實規劃的情況進行檢查評估。

糧油加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糧油加工業關係到國計民生和國民營養健康安全保障 ,產業關聯度高 、涉及麵廣 。為深入推進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糧食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發改糧食〔2016〕2178號) ,滿足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 ,充分發揮糧油加工業對產業發展的引擎作用和對糧食供求的調節作用,加快發展現代糧食產業經濟 ,推動加工業轉型升級 ,促進糧食“產購儲加銷”一體化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特製定本規劃 。

一 、麵臨形勢

(一)加工業穩步發展

“十二五”期間,我國糧油加工業總體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一是產業規模和經濟效益平穩增長。2015年 ,全國糧油加工業總產值2.5萬億 ,比2010年增長59.5% 。大米 、小麥粉 、食用植物油 、澱粉等產量保持穩步增長 。二是產業發展內生動力持續增強 ,形成了以民營企業為主體 、多元化市場主體充分競爭發展的市場格局 。民營企業所占比例為91% ,外資企業3% ,國有企業6% 。三是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水平不斷提高 、產業結構和布局逐漸優化 。食用植物油 、玉米深加工業前十位企業產業集中度超過45% ,稻穀、小麥加工業前十位企業產業集中度在10%左右 。16家企業集團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0億元以上 ,其中2家企業集團達千億元以上 ,跨區域龍頭企業融合發展趨勢加快 ,競爭力顯著提升 。湖北 、山東、江蘇 、安徽 、廣東 、河南 、湖南 、四川等8省糧油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千億元 。糧油加工園區建設推進較快 ,布局加速向糧食主產區集聚 。四是產品結構及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高 。河南 、山東 、安徽、廣西 、陝西 、四川等省(區)主食產業化快速推進 。“十二五”期間製修訂了一批糧油產品質量標準 ,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質量保障技術標準體係 。五是糧食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中央財政加大糧食行業公益性科研投入 ,企業研發投入穩步增長 ,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大米 、小麥粉 、食用油和飼料等加工成套裝備居於國際先進水平 。

(二)麵臨挑戰加大

“十三五”產業發展麵臨的形勢依然嚴峻 。一是穀物供求階段性過剩問題突出 。高產量 、高庫存量和高進口量“三高”疊加問題短期內仍然突出 ,特別是玉米 、稻穀階段性過剩特征十分明顯 ,原糧與成品糧 、國內與國際 、產區與銷區糧食價格“三個倒掛” ,消化糧食庫存任務艱巨 。二是糧食種植結構和加工發展與居民消費需求不相適應 。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背景下 ,部分品種糧食供求結構性失衡問題凸顯 ,大豆供給嚴重依賴國際市場 ,優質化 、專用化 、多元化糧食原料發展相對滯後 ,中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知名品牌少 。加工企業轉型升級相對滯後 ,產加銷脫節 ,加工業布局與糧食生產布局不匹配 ,優質優價專收專儲能力不足 。三是糧油產品質量安全 、營養健康和節能環保問題依然存在 。全產業鏈食品質量安全保障體係還不健全 。單位產品能耗 、水耗和汙染物排放仍然較高 ,與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水平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節能減排和環保治理任務艱巨 。四是加工企業麵臨更大競爭壓力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發展麵臨資源環境約束加大 、要素成本上升等挑戰 ,融資難 、用地難現象仍存在 ,人工 、水電 、流通 、市場等運行成本上升較快 ,盈利空間不斷壓縮 。五是糧油加工業發展方式粗放 、大而不強問題更加突出 。產能結構性過剩與優質產能不足並存 ,深加工轉化能力不足與成品糧油過度加工並存 ,產業鏈條短 ,成品率低 、副產物綜合利用率低 、附加值低 ,創新能力不強 ,部分品種盲目無序低水平發展等矛盾亟待有效疏解 。

(三)迎來重要機遇

“十三五”時期 ,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 ,是深化改革全麵釋放糧食產業經濟活力的戰略機遇期 ,也是糧油加工業加速整合升級的新階段 。一是糧油健康消費需求升級創造市場新空間 。隨著主食品的消費需求升級和城鎮化進程加快 ,安全優質 、營養健康和多元化 、個性化 、定製化 、品牌化的中高端糧油產品消費潛力將逐步釋放 ,將推動加工企業向高附加值產品方向轉型 。二是國家“三大戰略”的實施將擴展糧油加工業發展空間 。國家實施共建“一帶一路” 、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 ,有利於加工企業充分利用全球資源 ,開展產能國際合作和轉移 ,帶動糧機裝備與工程服務“走出去” 。三是深化改革為產業健康發展提供製度性保障 。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並重的玉米等糧食收儲製度改革的深化完善 ,有利於理順糧食市場價格形成機製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為發展“產購儲加銷”一體化模式提供堅強的政策保障 。四是農業現代化加速推進有利於保證糧食供給數量和質量 。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規模化快速發展 ,有利於優化糧食品種結構 ,為企業提質增效 、做強做優品牌 、轉化增值提供了堅實基礎 。五是科技創新給糧食產業發展帶來新支撐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 ,新技術 、新產品 、新模式 、新業態 、新主體不斷湧現 ,生物技術 、信息技術 、裝備技術等加快發展應用將催生新供給 。

二 、指導思想 、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麵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 、四中 、五中 、六中全會精神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係列講話精神 ,牢固樹立創新 、協調 、綠色 、開放 、共享的發展新理念 ,落實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以推進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和不斷升級的安全優質營養健康糧油產品消費需求為目標 ,把增加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 ,以提高糧油加工業供給質量效益和保障糧食安全為中心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 ,以推動全產業鏈融合發展為路徑 ,充分發揮加工轉化對糧食產業發展的引擎作用和糧食供求的調節作用 ,著力調結構 、提品質 、創品牌 、延鏈條 、促升級 、增效益 ,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

(二)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 ,政策引導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突出企業主體地位 ,更好發揮政府在政策引導 、宏觀調控 、公共服務等方麵的作用 ,營造促進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

創新驅動 ,兩側發力 。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大力推進體製創新 、產業創新 、技術創新 、商業模式創新。堅持問題導向 ,需求引領 ,供給創新 ,促進供需匹配和放心消費 ,突出科學理念引領消費 ,消費引導流通和種植 。

協調推進 ,突出重點 。統籌糧食流通與種植 、數量與質量的關係 ,協調發展糧食初加工 、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 ,提高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 。支持主產區發展糧食深加工 ,形成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培育全產業鏈模式 ,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促進加工業轉型升級 。

質量安全 ,綠色發展 。堅守食品安全底線 ,處理好加快發展與節糧減損 、節能減排 、環境保護 、綠色可持續的關係 ,推動糧油加工業建立循環經濟產業體係 。

深化改革 ,開放共享 。鼓勵引導企業采用股份合作製 、混合所有製等形式 ,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和產權製度 ,形成利益共同體 。統籌利用好全球資源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深化糧食產銷合作 ,加強產業國際交流合作 ,推動形成優勢互補 、合作共贏新格局 。

(三)發展目標

2020年 ,形成“安全營養 、綠色生態 、布局合理 、協調發展 、鏈條完整 、效益良好”的現代糧油加工產業體係 ,供給質量和效益穩步增長 ,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 ,引領糧食產業發展作用更加明顯 ,集約化和規模化水平及產業融合發展程度明顯提高 ,產品優質化和主食產業化比重大幅提升 ,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升 ,節能減排和節糧減損成效顯著 。

——產業規模和效益穩步增長 。產能結構進一步優化 ,深加工轉化能力明顯增強 。集約化和規模化水平明顯提高 ,產業集中度穩步提升 ,形成30家以上主營業務收入過100億元的骨幹糧油企業 。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優勢產業集群(園區 、基地) 。業化率提高到25%左右 。糧油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保持9%年均增速 ,工業增加值保持年均7%以上增速 ,利潤水平穩步提升 。

——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規模以上糧油加工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提高到0.6%以上 ,領軍企業研發投入的比例達到3%以上 。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係進一步健全 ,製造模式 、管理模式 、商業模式和服務模式創新加快推進 。糧油加工成套技術和裝備水平不斷提升 ,關鍵設備自主化率提高到80%以上 。

——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升 。糧油加工業標準體係日趨完善 ,大米 、小麥粉 、食用植物油抽查檢驗合格率達97%以上 。

——節能減排和節糧減損成效顯著 。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 、能耗下降15% ,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以上 。大米和小麥粉出品率提高2~3個百分點 ,食用植物油出品率提高0.5個百分點 ,米糠等副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50%以上 ,玉米深加工原料利用率達到98%以上 。每年節糧400萬噸以上 。

——加工應急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應對突發事件成品糧應急加工保障能力明顯提升 ,供應網絡布局合理 、功能完善 。

專欄1 糧油加工業“十三五”發展目標指標

 

序號

具體指標

單位

2015年

2020

年均增速[累計]

屬性

產業規模

 

 

1

糧油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

萬億元

2.7

4.1

9%

預期性

2

工業增加值增速

%

7

-

7%

預期性

3

主營業務收入過100億元

企業數量

16

30

[14]

預期性

4

主食品工業化率

%

15 

25 

[10]

預期性

科技創新

5

規模以上糧油加工企業研發

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

%

0.3

0.6

[0.3]

預期性

6

產業聯盟 、技術創新聯盟

3

6

[3]

預期性

7

關鍵設備自主率

%

70

80

[10]

預期性

質量安全

8

大米 、小麥粉 、食用植物油

抽樣檢查總體合格率

%

96

97

[2]

預期性

9

製修訂糧油加工業標準

194

312

[118]

預期性

綠色發展

10

米糠等副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

%

15

50

[35]

預期性

11

玉米深加工原料利用率

%

97

98

[1]

預期性

12

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

%

-

-

[15]

約束

13

單位工業增加值

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

-

-

[18]

約束

應急保障

14

糧油應急加工企業數量達到

5815

6000

[185] 

約束

15

遴選認定保供應急

主食產業化示範單位


50

-

預期性

    注 :[]內為五年累計數 。

三 、主要任務

(一)增加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

優化產品結構 。適應城鄉居民膳食結構及營養健康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 ,增加滿足不同人群需要的優質化 、多樣化 、個性化 、定製化糧油產品供給 。實施“綠色健康穀物口糧工程” ,推廣大米 、小麥粉和食用植物油適度加工 ,明顯提高出品率 ,增加優質米、食品專用米 、專用粉 、專用油和營養功能性新產品供給 ;大力發展全穀物及食品 ,加強市場培育 ,增加糙米 、全麥粉 、雜糧和薯類及其製品等綠色優質營養健康中高端新產品供給 ,豐富品種 ,提升產品品質 ,提高優 、新 、特產品的比例 。大力推進主食產業化 ,實施“主食產業化提升行動” 。

專欄2  綠色健康糧食產品供給行動

 

 

 

專欄3  主食產業化提升行動

 

 

 

 

增加品牌糧油供給 。實施優質糧食品牌培育行動 ,發揮品牌引領作用 ,瞄準國際同行業標杆 ,開展綠色優質糧食產品品質評價和推介活動 ,培育和創建一批質量好 、消費者認可度高 、市場占有率高 、市場競爭力強的全國性糧油產品優質名牌 。支持優質糧油產區以優勢骨幹龍頭企業為主體 ,組建全國性或區域性的糧食產業聯盟 。通過品牌建設 ,整合種植 、收儲 、加工 、銷售等環節的資源 ,引導原糧標準化生產 ,建立一批規模化優質特色專用原糧生產基地 。突出標準引領作用 ,加快大米 、小麥粉 、食用植物油及主食等重要產品國家標準的製修訂,加大行業標準 、地方標準研製力度 ,開展團體標準研製試點 。鼓勵企業發展個性定製標準 ,引導建立標準自我聲明製度 ,試點建立優質糧油產品標準領跑者製度 。

強化質量安全保障 。加快建立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係 ,健全風險監測評估和檢驗檢測體係 。鼓勵和支持加工企業加強全產業鏈食品質量安全檢測能力建設 ,按照食品安全 、綠色生態 、營養健康等要求 ,完善原料檢驗 、在線檢測 、成品質量等檢測功能 。推動大米 、小麥粉 、食用植物油等生產企業建立覆蓋生產經營全過程的食品質量安全信息追溯體係 。加強糧油質量安全監測能力建設 ,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完善糧油食品安全企業信用體係 ,形成失信聯合懲戒 、守信聯合激勵機製 。

保障“放心糧油”供應 。依托骨幹企業 、應急加工以及主食加工企業 ,生產質量安全 、營養健康 、品種豐富的“放心糧油”產品 ,完善標準規程 ,落實責任 ,加強監管 。大力發展倉儲物流及冷鏈設施 ,延伸營銷網絡 ,建設“放心糧油”配送中心 ,推動網點與龍頭企業合作擴大銷售渠道 ,提升“放心糧油”加工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 。

(二)優化調整產業結構

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支持企業做大做強 、做優做精 。引導和推動企業強強聯合 、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製兼並重組 ,培育一批布局優 、效益好 、競爭力強的國家級 、省級龍頭企業 。鼓勵有特色的中小企業發揮地方糧油資源優勢 ,積極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和創新經營方式 ,主動拓展發展新空間 ,形成大 、中 、小型企業合理分工 、協調發展的格局 。

    加快淘汰落後產能 。堅持市場倒逼機製和企業主體責任 ,強化食品質量安全 、環保 、能耗 、安全生產等約束作用 ,加強規劃 、標準和政策引導 ,依法依規加快淘汰工藝落後 、設備陳舊 、衛生質量安全和環保不達標 、能耗糧耗高的落後產能 ,實現優勝劣汰 ,減少無效產能和低端產品供給 。

促進產業集聚 。實施糧食產業集群集聚行動 ,支持主產區發展糧食深加工轉化 ,形成一批優勢產業集群 。堅持產業升級與轉移相結合 ,引導產銷區產業合作 ,按照布局合理 、特色鮮明 、集約高效 、綠色生態的原則 ,以全產業鏈為紐帶 ,推動建設資源要素集聚的糧油加工產業園區或集群 。依托糧食主產區 、重要糧食物流節點和區域經濟帶等形成橫向 、縱向和綜合集聚格局 ,著力打造一批糧油加工倉儲物流一體化產業園區 、綠色糧油食品加工示範基地和產業集群 。重點培育哈爾濱 、長春 、大連 、濟南 、鄭州 、合肥 、長沙 、成都 、西安 、天津濱海新區臨港 、江蘇張家港 、浙江舟山 、廣東東莞麻湧 、廣西防城港等現代糧油食品加工產業集聚區 。加強研發設計 、成果對接 、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檢測認證 、信息檢索與谘詢 、展銷及物流 、質量品牌等公共服務平台建設 。

實施“走出去”戰略 。支持有條件的企業 ,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農業投資 、貿易 、科技 、產能 、糧機裝備等領域的合作 。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糧商和糧食企業集團 ,支持農業生產 、加工 、倉儲和港口等環節開展跨國全產業鏈布局 ,逐步建立境外糧油產銷加工儲運基地 ,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和資源供給保障能力 。

(三)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向產業鏈上遊延伸 。支持構建“產購儲加銷”一體化全產業鏈經營模式 ,開展多種類型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 ,培育一批糧油加工產業融合領軍企業 ,發展優質專用特色糧食產業 。鼓勵龍頭企業與種糧大戶 、家庭農場 、農民合作社結成糧食產業化經營聯合體和利益共同體 ,以品牌為載體 ,發展規模化種植和標準化生產 ,通過訂單農業 、土地流轉 、土地經營權入股等方式建立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 ,提供良種供給 、技術指導 、訂單收購、烘幹 、儲存 、加工 、銷售等一條龍服務 。探索開展分品種收購 、分品種儲存試點示範 ,促進優質優價 ,實現全鏈條增值 ,讓農民分享增值收益 。實施糧食產後服務工程 ,鼓勵加工企業麵向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代烘代收代儲代加代銷專業化服務 、農村電商等新業態 。

專欄4 糧食產後服務工程

 

 

 

 

向產業鏈下遊拓展 。加強產區優質糧食收儲 、檢驗分級 、運輸通道 、物流配送 、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企業建立“產購儲加銷”等環節的全程現代物流體係和營銷網絡 ,延長產業鏈條 ,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 。推進建立優質糧食的全國和區域性平台交易體係 ,采取直采 、直供 、直銷等方式 ,擴大糧企、商超對接等產銷銜接方式 ,降低物流成本 。引導企業建立直營店 、銷售專櫃等 ,擴大銷售渠道和中高端產品銷量 。鼓勵企業改建 、擴建和新建必要的原料和成品倉儲能力 ,提升安全儲糧 、保鮮物流等設施功能 。大力推廣成品糧低溫儲存 、“四散”和集裝化物流方式 ,提高糧油食品物流係統化水平 。

拓展糧油加工產業功能 。鼓勵企業不斷豐富和發展糧食文化 ,用文化引領產品開發 、品牌培育和技術創新 ,提升品牌資產價值 。鼓勵企業在糧食種植 、加工環節與農耕體驗 、旅遊休閑 、文化教育 、健康養生等領域深度融合 。支持加工企業挖掘傳統主食品文化內涵 ,充分發揮“老字號”品牌效應 。

(四)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引領

加快技術改造升級 。加快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示範 ,推廣先進實用 、安全可靠 、經濟節約新技術新裝備 ,支持改造升級節糧節能加工成套裝備生產線 ,開展新型營養健康產品開發 、主食產業化 、副產物綜合深度利用 ,采用新型清潔生產技術 。

加強全產業鏈科技創新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 ,構建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行業科技創新體係 。加強基礎研究,強化集成創新 。支持在特色和重點產業領域建設產業創新中心 、創新平台和眾創平台 。鼓勵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建立技術研發中心 ,與高校或科研院所聯合開展技術創新示範企業 、重點實驗室 、示範基地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技術創新或產業聯盟 、“米袋子”眾創空間等建設 。

專欄5 糧油加工業科技創新工程

    加快推進糧油營養成分保持與營養健康新產品精準創製 、成品糧油加工 、全穀物食品加工技術與品質評價及係統識別標準 、主食產業化 、高效低耗節糧節能加工智能裝備 、生物基及降解材料深度開發 、精準營養飼料 、低糊化度雜糧(馬鈴薯)全粉加工關鍵技術等研發及產業化示範 ,在營養優化 、智能加工 、保鮮物流 、全程控製 、真偽識別等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推廣 。開展全國糧食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推介活動 ,搭建科技成果及科技人才對接信息服務平台 。鼓勵科研院所通過市場化定價方式轉化科技成果 ,支持糧食科研院所科技人員依規到企業兼職 。加快建立糧油加工科技創新成果集成示範基地 。   

加快“兩化融合” 。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 ,推進糧油加工製造向智能化發展 ,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 、智能 、精細、綠色轉變 。提高企業管理信息化水平 ,提升改造原糧和成品糧出入庫 、庫存管理 、質量安全追溯 、保供應急等業務信息係統。鼓勵企業建設數據中心 ,加快應用大數據 、雲計算和物聯網技術 ,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 、精細生產和精準營銷 。

(五)培育新的產業經濟增長點

加快發展糧食深加工 。鼓勵大型加工企業發展創新型導向的糧油加工產業模式 ,充分挖掘副產物潛在價值 ,最大程度延長產業鏈 。支持玉米等精深加工業向優勢產區和關鍵物流節點轉移 ,加快消化庫存 。開發新型功能性澱粉糖和新型酶製劑 、聚穀氨酸 、聚賴氨酸等大宗發酵產品的衍生新產品 。鼓勵向營養健康 、新材料 、生物化工 、生物醫藥等領域拓展新空間 ,加快推進生物基及生物降解材料的產業化 ,鼓勵在食品包裝材料 、一次性餐具等產品中優先使用安全綠色環保生物基材料 。推進稻殼 、米糠 、麥麩 、餅粕 、玉米皮、玉米蛋白 、玉米胚 、玉米芯和油料皮殼等副產物深度綜合利用試點 ,鼓勵支持企業探索多元化途徑實現副產物循環、全值和梯次利用 ,提升產品附加值 。鼓勵企業或第三方機構建立副產物收集 、處理的綠色通道 ,開展專業化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 、經營服務 。

構建綠色加工體係 。以綠色產品 、綠色工廠 、綠色園區為重點 ,建立綠色糧油產業供應鏈 ,從節能減排行動中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支持企業節糧技術改造升級 ,完善成品糧油加工技術標準和規程 ,研究產品能耗限額標準 。建立糧油加工業節能 、節水等技術標準體係 ,加大推進實施節糧減損 、節能減排行動的力度 ,加強節能環保低碳等新技術新設備的推廣應用 ,確保廢棄物排放和節能降耗達到國家相關標準要求 。

創新現代營銷模式 。推進實施“互聯網+糧食”行動 ,發展“網上糧店” ,推廣“網訂店取”“網訂店送”等零售新業態 、新模式 ,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發揮全國糧食統一競價交易平台連接產區和銷區 ,服務於種糧農民 、購糧企業和消費者的重要作用 ,逐步完善產業鏈質量安全追溯網絡查詢等功能 ,創新糧食購銷模式 ,延伸產銷服務鏈條 ,開展專用特色糧食代銷代購對接 ,搭建物流配送和互聯網金融服務平台 。 

(六)加強應急加工供應保障體係建設

提升應急保障能力 。健全應急供應網絡 ,完善成品糧油應急加工和供應網點體係 ,對於承擔應急保供任務的加工企業給予必要支持 。加強特大城市及重點地區配送中心和網點建設 。優化應急儲備糧油產品結構 ,建立以成品糧油和小包裝為主的應急保障體係 ,保留特大城市必備的應急加工產能 ,明顯提高邊遠地區應急保障水平 。加快保供應急救災主食品及團餐的產業化開發 。

深化產銷合作 。搭建產銷平台 ,促進產銷銜接和市場有序流通 ,推動建立產銷合作長效機製 ,加強產銷區糧源組織和運輸銜接 ,增強對市場異常波動的應急調控能力 。支持加工企業到主產區投資建設糧源基地和現代倉儲物流設施 。加強加工與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布局的統籌銜接 ,降低社會物流成本 。

專欄6  糧油應急加工供應保障體係建設

 

 

   

 

四 、產業布局

(一)成品糧油加工及主食產業化  

加快糧油加工業調結構 、去產能 ,以營養功能為重點 ,大力發展成品糧油適度加工和主食產業化 。嚴格控製加工精度 ,提高產品純度 。 

1.稻穀加工業 。積極發展優質米 、專用米 、發芽糙米 、改性糙米 、留胚米 、免淘米 、營養強化米及各類米製主食品等 ,鼓勵生產和消費免拋光大米 。在長江中下遊 、東北等稻穀主產區 ,長三角 、珠三角 、川渝地區 、海峽西岸等大米主銷區以及重要物流節點 ,發展稻穀加工產業集聚區或集群 ,形成優質米 、米製主食品 、方便食品 、米糠 、稻殼和碎米等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模式 。鼓勵大中型稻穀加工企業或與油脂加工企業合作 ,采用“米糠保鮮”“分散榨油”“集中精煉”等成熟技術發展米糠製油 ,利用稻殼發電或提取熱能 、生產環保材料 。通過兼並重組或改擴建等 ,引導培育一批年處理稻穀20萬噸以上的大型產業化龍頭企業 、年處理稻穀50萬噸以上的骨幹集團企業 。

2.小麥加工業 。積極發展專用粉 、全麥粉 、預拌粉及各類麵製主食品等 。在華北 、華中 、華東 、西北等主產區和津冀魯 、珠三角等地區 ,發展小麥加工產業集聚區或集群 ,優化新疆 、甘肅 、陝西 、廣東等特色食品區域產業布局 ,形成小麥粉 、麵製食品及其副產物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模式 。培育一批年處理小麥50萬噸以上的大型產業化龍頭企業 、年處理小麥100萬噸以上的骨幹集團企業 。

3.食用植物油加工業 。堅持多油並舉 ,增加和改善國產油菜籽油 、花生油 、大豆油 、棉籽油 、葵花籽油 、芝麻油等食用油供應 。積極開發米糠油 、玉米油等 ,大力發展油茶籽油 、核桃油 、橄欖油 、牡丹籽油 、文冠果油 、木果油等新型健康木本食用油 ,增加胡麻籽油 、紅花籽油 、紫蘇籽油等特色小品種油供應 ,積極開發起酥 、煎炸等專用油脂 。

1)大豆油加工 。鼓勵東北地區利用國產大豆生產大豆油 、蛋白等產品。2)菜籽油加工 。在湖北 、四川 、安徽 、江蘇等油菜籽主產區 ,升級改造特色雙低油菜籽加工 ;在貴州 、青海 、陝西 、甘肅等西部油菜籽集中產地 ,升級改造油菜籽油加工 ;推廣菜籽膨化製油 、負壓蒸發、熱能自平衡利用 、低消耗蒸汽真空係統等技術 ,提高菜籽蛋白利用價值 。3)花生油加工 。在山東 、河南 、河北和廣東等省 ,發展高含油花生加工 ,改擴建一批年處理5萬噸及以上的花生油加工項目 ;適度開發花生蛋白製品 ,形成花生加工產業集群 。4)棉籽油加工 。在新疆 、湖北 、河北等棉籽主產區和山東 、河南 、安徽 、湖南 、江蘇 、陝西等棉籽集中產區 ,升級改造一批棉籽油加工項目,並淘汰落後產能 ;開發用於煎炸食品的專用棉籽油 ,推廣棉籽脫酚技術 ,提高棉籽蛋白利用價值 。5)玉米油加工 。在魯豫冀 、東北老工業基地等玉米加工帶 ,發展玉米胚鮮榨加工 ,改擴建一批玉米油加工項目 。6)油茶籽油加工 。在湖南、江西 、廣西等油茶籽主產區 ,改造提升油茶籽加工項目 ,支持企業配套建設原料基地 。

4.主食產業化。開發適宜不同消費群體 、不同營養功能 、不同區域的優質米粉(米線) 、糙米粉、米粥 、饅頭 、掛麵 、鮮濕及冷凍麵等大眾主食品和區域特色主食品及品牌 ,增強市場競爭力 ,豐富常溫 、冷凍冷藏營養型主食品種和方便食品 ,提升安全性 、方便性 、即食性 。創新主食流通方式 ,提高配送能力 。在北京 、天津 、山東 、河南 、河北 、陝西 、甘肅和新疆等省(區 、市)發展優質麵製主食品產業化示範基地 ;在上海 、湖南 、安徽 、廣東 、江西 、湖北 、雲南 、四川和廣西等省(區 、市)發展優質米製主食品產業化示範基地 ;在內蒙古等地發展薯類主食加工示範基地 ;在玉米主產區積極開發玉米主食品和方便食品 ,大力倡導推動玉米主食消費 。

5.雜糧加工業 。積極發展優質特色雜糧產業 ,提高雜糧 、豆類的適口性 、營養性和方便性 ,加快推進雜糧食品工業化 、產業化和品牌化 。在西北 、西南地區建設蕎麥 、青稞主食品加工基地 ;在西北 、內蒙古等地區建設燕麥片 、燕麥米 、燕麥主食等加工基地 ;在東北 、華北和西北地區建設穀子 、糜子 、雜豆類主食麵粉和紅小豆 、綠豆等雜豆加工基地 ;在東北和華北等地區建設高粱米和高粱等主食麵粉加工基地 。

6.薯類加工業 。積極開發饅頭 、麵條 、麵包等大眾馬鈴薯主食品,推進馬鈴薯餅 、饢和年糕等地域特色主食品 ,以及菜肴等多樣化方便食品開發 ,研發薯片 、薯條等新型休閑食品 ,以及馬鈴薯膳食纖維等功能性產品 ,適度發展馬鈴薯全粉和澱粉 、甘薯粉絲等 。在東北 、華北 、西北和西南地區等馬鈴薯 、甘薯主產區 ,重點完善薯類收購 、儲運銷售與流通體係 ,建立一批特色突出的加工基地 。

(二)深加工轉化及副產物綜合利用

在確保口糧 、飼料用糧和種子用糧供給安全的前提下 ,發展玉米等糧食深加工 ,促進庫存陳糧深加工轉化 ,推動發展高附加值產品 ,帶動產業上下遊協調發展 。

1.玉米深加工業 。鼓勵玉米深加工企業拓展有效消費新途徑 ,明顯提高玉米深加工轉化率 。深入挖掘玉米的食用價值 、飼用價值 、工業價值和能源價值 ,積極發展高技術含量的氨基酸及核苷 、新型有機酸 、澱粉糖 、多元醇 、新型酶製劑等功能性新型發酵製品 ,以及食用 、造紙用 、紡織用 、精細化工用特種變性澱粉等 ,鼓勵發展聚乳酸等生物基和生物降解材料 。東北三省一區 、黃淮海等主產區要加大推動對玉米加工澱粉及澱粉糖 、酒精 、味精 、檸檬酸等產品生產企業的兼並重組 、淘汰落後產能 、環保達標和清潔生產情況核查力度 ,鼓勵行業技術進步創新和改造升級 。全麵抓好節能減排 ,降低能耗和水耗 ,推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發展 。鼓勵通過合作聯營等激活閑置產能 。打造一批綠色環保 、資源節約 、技術進步和可持續發展的玉米深加工產業園區或集群 。綜合利用玉米芯 、玉米秸稈 ,發展玉米“全株產業” 。建立質量安全不達標糧食定向加工轉化機製 ,適度發展燃料乙醇 ,保障食(飼)糧品質安全 。

2.大豆食品加工業 。積極開發大豆新食品新領域 ,明顯提高大豆製食品的比重 。加快推進豆粉類、發酵類 、蛋白類等新興豆製品產業化 ,以非轉基因大豆為原料生產功能性濃縮蛋白 、分離蛋白 、組織蛋白和傳統豆製食品等 ,加快開發改性大豆蛋白 、活性蛋白粉 、大豆肽粉等新興食品基料 。鼓勵在東北三省 、內蒙古東部和黃淮海等大豆主產區建設特色產業集群 ,發展非轉基因大豆食品深加工 ,加強大豆蛋白加工副產物和廢水綜合利用 ;在沿海地區和大城市主銷區 ,提高食品專用豆加工產品的比重 ,發展建設一批大豆食品深加工基地 。

3.糧油副產物綜合利用 。依托大型企業大力發展米糠製油和米糠多糖類活性物質 ,利用碎米 、米胚加工米粉 、米線 、高品質米蛋白 、高純度米澱粉等食品或食品原料 。重點開發功能性膳食纖維 、功能活性物質等食品配料和營養健康食品新技術 ,開發小麥麩皮功能保健產品 、小麥胚油和小麥胚食品 。加大玉米加工副產物如玉米浸泡水 、玉米皮 、蛋白粉等生物轉化生產多糖 、生物飼料酵母產品 、益生元 、膳食纖維 、玉米黃色素 、玉米肽等 。充分利用稻殼和油料皮殼發電 、生產白炭黑 、活性炭和助濾劑等 ,推動秸稈等纖維素乙醇產業示範 。 

(三)以糧油為原料的飼料加工業

提高飼料原料保障能力和加工水平 ,發展安全高效環保飼料產品 ,引導飼料生產企業增加玉米飼用消費 。強化科技創新 ,提高飼料用糧轉化利用效益 ,開發高效生物轉化和精準營養調控配方技術 ,為有效消化庫存糧食等提供技術支持 。對糧油 、食品加工副產物餅粕 、糟渣等進行優質化處理 ,緩解我國蛋白飼料原料不足壓力 。在東南沿海地區和大城市郊區重點發展高檔次 、高附加值 、節能環保的飼料 ;在中部地區大力發展以糧食為原料的飼料加工業 ,促進糧食等飼料資源就地轉化增值 ;在東北等地區大力發展飼料原料和飼草產業 ,穩定發展濃縮飼料產品 ,支持發展青貯玉米 ;在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濃縮飼料 。

(四)糧機裝備製造業

以專業化 、大型化 、成套化 、智能化 、綠色環保 、安全衛生為導向 ,發展高效節糧節能營養型大米 、小麥粉 、食用植物油 、特色雜糧等加工裝備 ,提高關鍵設備的可靠性 、使用壽命和智能化水平 ,支持建立高水平的糧機裝備製造基地 。鼓勵研發全自動主食方便食品加工 、特色雜糧 、木本油料加工 、飼料加工成套設備 ,定製機器人應用 、智能工廠 、立體倉庫 ,糧食收購現場質量品質快速檢測及質量控製設備 、智能倉儲及輸送等關鍵設備 。在江蘇 、湖北 、浙江和湖南等省重點發展稻穀加工成套裝備製造基地 ;在廣東 、廣西 、上海 、湖北 、河南 、江蘇等省(區 、市)發展米粉(米線)、方便米飯和掛麵 、饅頭加工成套設備 ;在江蘇 、河北 、河南和陝西等省發展小麥粉加工 、麵製品 、焙烤食品、速凍食品等成套設備 ;在江蘇 、湖北 、河南等省發展大型化 、自動化 、智能化成套油脂裝備 ;在江蘇 、安徽 、河南等省重點發展糧食倉儲 、物流 、烘幹等裝備基地 。    

五 、保障措施

(一)完善財稅引導扶持政策

研究利用現有政策和資金渠道,重點支持龍頭企業與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利益聯係機製 ,支持開展優質特色專用糧食產業試點示範和深加工轉化與產業園區建設 。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發起設立糧食產業發展基金 。落實加工企業最低最高庫存製度 ,建立“糧食安全社會責任企業機製” ,充分發揮骨幹糧食企業在糧食收購 、加工轉化以及市場供應等方麵的作用 。探索建立地方儲備糧或成品糧油動態管理及輪換與符合條件的加工企業對接機製 。探索開展優質專用特色糧食產業化試點 ,實行訂單生產 ,分品種專收專儲和分級管理 ,推動實現優質優價。通過現有政策渠道 ,對符合條件的重大節糧技術改造升級 、特色糧食產業加工示範基地建設 、科技創新等提供支持 。

落實減輕企業負擔各項規定 。爭取糧油初加工生產環節用電享受農業生產用電價格優惠政策 。企業開發新技術 、新產品 、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 ,符合稅法規定條件的 ,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規定加計扣除 。

(二)加大金融服務支持政策

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國家開發銀行要結合職能定位和業務範圍 ,加大對符合條件的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 ;鼓勵商業性金融機構為有市場前景和經營效益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大信貸支持 ,為企業轉型升級 、糧食收購 、成果推廣轉化示範應用 、拓展市場等提供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鼓勵具備條件的省區加快農業信貸擔保體係建設 ,為加工企業提供擔保服務 。積極拓寬企業直接融資渠道 ,支持企業通過發行短期融資券等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籌集資金 ,支持符合條件的龍頭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企業債券 、公司債 。引導加工企業參與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 ,提高糧油加工企業的風險管理意識和管理水平 。鼓勵和支持保險機構支持企業開展對外貿易和“走出去”保險服務 。

(三)加強產業政策和標準指導

落實國務院化解產能過剩 、淘汰落後產能 、促進企業兼並重組等一係列政策措施 ,貫徹《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 ,適當提高淘汰落後產能的標準 ,用市場的辦法引導落後產能有序退出 ,區分優劣產能 、分類支持幫扶 ,研究製定加快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等指導意見 。研究製定糧油加工業進入的節能 、節糧 、環保 、質量安全 、安全生產等規範條件 。抓緊製修訂糧油加工業產品 、原料 、方法 、過程等技術標準體係和規程 。鼓勵企業製訂嚴於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加大對口糧產品及主食 、方便食品和現代生物發酵食品等新產品標準的研製力度 。提供標準實施谘詢服務 ,積極引導企業正確 、有效執行標準 。加強糧食質量安全檢測監測體係能力建設 ,加強糧食質量安全監管 。支持在山東 、河南 、黑龍江等省開展發展糧食產業經濟 、消化庫存等示範試點 。加強宣傳引導 ,通過舉辦世界糧食日和全國愛糧節糧宣傳周 、糧食科技活動周活動 ,吸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糧食產業開發 ,加大全社會公益性科學用糧和健康消費知識宣傳普及力度 。

(四)加強行業信息監測預警與服務

國家糧食局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健全糧食產業經濟統計體係 ,完善全麵 、準確的國家糧食流通統計信息報告製度和發布平台 ,提高加工企業統計信息的質量和公信力 ,加強糧油加工業統計信息公共服務 。依法開展糧食供需平衡情況調查 ,加強重點企業生產運行形勢分析 。理順糧食市場價格形成機製 ,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 。

(五)積極發揮行業組織作用

貫徹中央關於行業協會商會改革精神 ,充分發揮涉糧社團和有關中介組織聯係政府和企業的橋梁紐帶作用 ,加強信息溝通 、標準製(修)訂 、專業培訓 、技術谘詢等方麵的服務 ,宣傳貫徹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規劃 ,推進行業自律和誠信體係建設 ,強化企業責任意識 ,及時反映行業發展動態,提出發展建議 。

(六)加強人才支撐保障

營造吸引培育專業人才的環境和條件 ,加強國內培養和國外引智 ,依托國家科技計劃(專項 、基金等) 、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 ,建成一批糧油加工業專業化人才培訓基地 ,加快培育高水平行業科技人才隊伍 ,建立糧食產業科技人才庫 。開展職工技術培訓 、技能鑒定及行業職業技能大賽 ,打造門類齊全 、技藝精湛的技能人才隊伍 。引進和培養一批懂技術 、懂市場的高端複合型管理人才 ,培養和造就大批優秀企業家。充分研究分析國內國際市場和資源 ,培養國際化人才 。

(七)加強規劃實施和評估

國家糧食局統籌負責本規劃的組織實施 ,加強組織領導 ,深化體製機製改革 ,發揮市場主導作用 ,強化服務體係建設 ,逐步將糧食產業發展納入糧食安全省長責任製考核內容之一 ,加強與相關部門政策統籌協調和信息溝通 ,做好規劃宣傳貫徹 ,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的評價評估機製 ,推動各項任務和措施落到實處 。各省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與發展改革 、財政 、工信 、環保 、食品藥品監督 、科技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 ,結合本地實際製定本地區糧油加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或指導意見)並組織實施 ,落實工作責任 ,健全工作機製 ,切實履行規劃指導、行業管理 、協調服務等職能 。

  • 聯係電話 :13910572296
  • 聯係傳真 :
  • 聯係郵箱 :zhongtianjingu@163.com
  • 聯係地址 :中國.北京

Copyright © ZYCH v06 2011-2017 Powered by . All Right Reserved.

 百度統計 備案號:京ICP備12044416號-3

在線客服